CTC检测技术,让肿瘤无处遁逃!
发布于:2024-03-16
文章来源:[中文]九强生物
在此次2024CACLP博览会九强生物展台,进行了CTC专题的宣讲活动。
中科纳泰创始人兼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胡志远教授受邀为大家带来精彩的CTC检测内容——“CTC还是ctDNA? CTC2.0时代的MRD临床应用”的宣讲,与大家近距离交流。
MRD的概念源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测手段,从骨髓或外周血样本中检测出微量的克隆肿瘤细胞或其来源的分子物质,以评估患者治疗后体内肿瘤残留状态。引申至实体肿瘤后,其检测对象主要包括CTC和ctDNA。目前针对MRD检测研究对象较多的是ctDNA,但在验证MRD临床意义的同时也发现了其检测方式的局限性,即“ctDNA≠MRD”。很多试验数据中发现,ctDNA阴性的患者中仍存在复发转移的病例,可见,目前MRD的检测亟需得到“活细胞”CTC的加持。2.0 时代的CTC,其“丰富”的肿瘤生物学信息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MRD ,并不局限于计数。
随后,九强生物法规事务总监陈阳女士对胡志远教授进行深度专访,与大家交流分享中科纳泰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肿瘤捕手技术在临床市场的应用和发展。(相关内容可通过九强生物视频号直播回放进行观看)
近两年随着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得到临床检验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您方便给我们介绍一下CTC检测的主要临床应用价值吗?
CTC在2004年正式开始应用到临床,随着20年的发展,进到了各级的临床指南,比如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会的有液体活检的专门的指南,不难看出临床的应用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因为它是未来精准医学的前沿方向。CTC的应用,除了最早1.0时代的预后,现在更多的可以做到疗效监测,甚至是早期治疗的疗效监测,比如说手术后是否有残留。我们是全世界第一个在CTC上做PD-L1等药物的精准用药,可以预测药物的疗效,这也是**的临床应用。
去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液体活检(2023版)》(简称“CACA”指南),听说由我们中科纳泰自主研发的CTC检测技术-肿瘤捕手,被作为国产创新技术品牌写入了指南,得到指南的重点推荐,您方便给我们介绍下肿瘤捕手技术的优势吗?
这是2023年我们在液体活检里面的一件大事,也是个里程碑的事件,专门有了我们液体活检的指南,而在这个指南里CTC是重点的一章。我们中科纳泰TUMORFISHER®CTC技术也被作为重点推荐。我们用了多肽纳米磁珠取代了原来的抗体纳米磁珠,这样的方法更简单,操作更便捷,灵敏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大大提升。此外,我们的TUMORFISHER®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纳米技术可以从血液中高灵敏度地获得CTC细胞,通过开展CTC上PD-L1的蛋白检测并定义cTPS指标和阈值,不仅能够预测消化道癌和乳腺癌抗PD-1药物疗效,还可以动态监测用药后的疗效。
听说我们的肿瘤捕手CTC技术已经在国内不少**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应用合作,得到很多专家大咖的认可,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下?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跟北大肿瘤医院沈琳副院长、张小田副院长在胃癌方面进行合作,不仅是测CTC的量跟疗效的关系,尤其是我们针对一个最近特别火的靶标——Claudin 18.2,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疗效的预测和这个监测。我们也跟301医院消化内科徐建明主任也有合作。我们还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院长合作泌尿系统的肿瘤。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CTC技术专家组组长,您对于CTC检测在临床商业化应用的市场前景怎么看?
我们CTC的商业价值大家都很关注,但我觉得还是要学术先行。我们还是要做很多的临床研究,需要非常严谨的临床设计,随访的数据,这样的话我觉得监管部门也会更放心。我认为CTC的商业肯定是跟医学价值是密切相关的。
**请胡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个肿瘤捕手CTC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真实案例,谢谢。
举一个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案例。一个食管癌晚期的患者,不能动手术,只能采用放疗加化疗。过程中用了CTC动态监测,找到了治疗窗口,在治疗了两个周期以后,发现他的PD-L1开始表达了,而且是高表达,而后他的主治医生很快就给他加上了这个PD1的单抗,持续用了半年以后,他的CTC就消失了,后来再通过影像学去看,原本的食管癌也彻底消失了,这也是我们感到非常骄傲的一个案例。
“纳米医学 预建未来”,九强生物携手中科纳泰,共同打造全方面精准肿瘤诊断,中科纳泰负责创新性研发,九强负责医院端的全国销售布局,共同打造“前沿产品+优势渠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TC一定会在临床肿瘤诊治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END
文章来源:九强生物
责编:Echo
校对:Miss Jia、Pr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