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仪简介

发布于:2012-04-06

文章来源:

  血凝仪在临床检验中,主要用于出、凝血检验。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检测及预后分析。

  止血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尿毒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炎等,并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时诊断出血、血栓性疾病,观察疗效,分析抗凝药物剂量等显得越来越迫切,这就涉及到血凝仪的临床运用。

  中医药关于活血化瘀的理论与治疗工作研究也都涉及止血与血栓问题。为使临床准确运用这些指标进行诊断,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活酶时间(PT)等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规范。因此使用血液凝固分析仪(以下简称血凝仪)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成为必要。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酶反应的结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当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许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次序先后被激活,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催化作用,被称为“瀑布样学说”。这种“瀑布样学说”产生的激变在血液的生物物理特性上表现为浊度上升(光学法)等。

  仪器的检测项目和临床应用

  仪器的检测项目一般都有十几种,用户可根据临床需要和试剂情况选择检测项目。其中:凝血实验主要是针对人体内抗酶系统和纤溶系统中的酶、酶原和一些因子的测定,常检项目有:(1)TT-凝血酶时间;(2)PT-凝血酶原时间;(3)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FBG-纤维蛋白原。

  除此,还可测定下列参数:(1)凝血因子分析(Ⅱ、Ⅴ、Ⅹ、Ⅷ、Ⅸ、Ⅺ、Ⅻ);(2)α-2-抗胞浆素;(3)肝素抗-Xa;(4)蛋白C及活性蛋白C;(5)狼疮抗凝物;(6)蛋白C和S抗凝物等等。

  当病人发生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都会延长;若PT缩短则常见于凝血因子V增多症、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当病人有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某种疾病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会延长;APTT参数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的实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当血浆中这几种因子某种减少时,APTT参数也延长,可进一步检查凝血因子,若Ⅷ因子缺乏可能是甲型血友病、Ⅸ因子缺乏一般是乙型血友病。而APIT减少,一般是血栓性病症,如心肌或肺梗死、脑血管病变等或是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当纤维蛋白原浓度(FBG)大于4.5g/L时:常见于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急性肾炎、休克、急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外科大手术等。FBG参数小于1.7g/L时,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FBG参数也用一起监测防检和溶栓治疗。

  总之,在医学各科对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凝血分析的各个参数均有其不同的重要意义。

 

摘自:企博网 

 

    凡注明“来源:XXX”“转载(自):XXX”、“摘自:XXX”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